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策划人语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影响下,一些行业的新业态、新挑战不断出现。如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的文旅产业,其发展正呈现出新趋势与新机遇。作为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如何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把握趋势、抓住机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北京人艺举办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水平不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北京整体经济增长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9.36%,创历史新高,远高于其他省份。文化旅游行产业发展与北京博物馆之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之际,研究北京文旅新动向和新挑战,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文化和旅游新动向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北京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与居民文化旅游模式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北京市民旅游本地化。2015至2019年期间,北京市民在京游人数明显增长。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市民出境游和跨省游次数减少,市民本地游、周边游和本地消费趋势进一步增强。去郊区民宿包个院落过节、在本地精品酒店娱乐休闲成为假日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城市休闲、乡村度假成为北京居民旅游娱乐的新方式和新常态,北京居民成为本地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游客。近程“微度假”以家庭消费、自驾出行为特征,以转换工作轨道、放松舒缓愉悦、增进家庭情感为目的,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二是外地游客旅游居民化。外地游客的旅游方式呈现本地居民化特征,表现在外地游客在旅游地点选择和行为偏好上越来越接近本地人,尤其是再次来京的不少外地游客不再热衷去传统的著名景点,而是愿意选择一些富有北京本地韵味、带有时尚先锋特色、融合多维元素的地点进行深度体验,希望能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外地游客旅游居民化的本质是消费者旅游动机和目的的变化,外地游客对原真性的追求体现了其对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的重视。

北京钟书阁书店

其三是“小而美”的景点成为时尚新地标。“钟书阁(北京老佛爷百货门店)”“故宫角楼咖啡”“首钢大跳台”“SKP-S”等越来越多“小而美”的景点成为展现北京城市新面貌、新趋势的地标。2020年由742万人次参与投票海选、专家评审的北京100家网红打卡地中,涉及自然景区、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阅读空间、街区园区、餐饮及创新零售、住宿等多类新业态。2021年北京100家网红打卡地又增加了夜间经济、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新消费场景3大板块。“食、住、行、游、购、娱”多要素文化资源与旅游元素深度渗透,不少“小而美”的景点带动了周边景区的人气和活力。

四是数字新业态成为拉动北京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从需求端来看,居民文化消费习惯与模式发生明显变化。受疫情影响,居民的线下文化旅游消费支出下滑。与此同时,“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等各类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等用户数量激增。从供给端来看,在科技创新和变革推动下,顺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兴起。2020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1.3%;规模以上“文化+互联网”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9.9%。

北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关注北京文旅新特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文旅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其夜间优质文旅项目供给有待丰富。大都市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对舒缓放松休闲的需求较高。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成功经验,北京夜经济商圈和文娱区域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北京夜间经济业态和文旅品牌有待提升。北京市现有的夜间产品和服务多以餐饮和购物为主,在一些传统节庆日,例如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晚间广大市民需求较大的文化主题活动不多,公园夜间的项目较少。其次,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时尚聚集区域分布不够均衡。海淀区中关村区域的高校和西二旗后厂村互联网“大厂”区域聚集了大量年轻人,周边缺乏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文娱地标区域。城市空间大导致交通时间成本较高。

故宫角楼咖啡厅

二是北京居民的本地游消费支出偏低。以2019年为例,外省市来京旅游人数1.93亿人次,旅游收入5306.9亿元,外地游客在北京人均花费约2754元。北京市民在京游人数1.26亿人次,旅游收入559.2亿元,北京本地游客人均平均花费约为445元。北京市民在京游客花费构成中,购物餐饮占比较高,住宿和娱乐占比较低。北京市民游客本地游人均消费偏低,与北京人的收入水平不匹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疫情影响下北京居民的文旅消费下降。从需求端来看,受预期转弱和局部疫情反复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仍然较疲软。与2019年前相比,北京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减弱。从供给端来看,疫情下影院、演出场所、旅游景区等以线下集聚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业态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概括来说,2020年,北京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3.9%,位列全国第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北京经济。相比全国来说,文化旅游产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大。

北京文旅何去何从?

就需求来说,2021年,北京人均GDP达到28514美元,排名全国第一,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可见北京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巨大。为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推进北京文旅产业发展,有几点值得业界关注。

其一,加大优精特新文化旅游项目的供给。显然,只要有优质的项目、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在北京就不愁没有市场和消费。在消费升级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中高端消费逐步年轻化和品质化。文化旅游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感官和情感的享受和超越。研究表明,在都市旅游目的地竞争格局中,本地工商业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温暖更具吸引力,远比自然风光和历史积淀更为重要。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既包括景区、度假区和文博场馆,更包括民风、民宿、美食和街市。未来,推动北京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在文旅项目的内容挖掘和开拓方面下大力气。

五棵松篮球场

个性化、精品化、科技感、设计感、新鲜感和参与感需求成为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这其中,加强对各区域的合理规划布局是重中之重。

其二,北京的文化旅游高科技企业发展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如今,手机几乎承载了人们的日常需求,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旅游消费(视频、音频、直播等)地位空前提高。数字龙头企业对文化旅游数字产品和服务贡献举足轻重,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高科技文旅企业落地和长期在北京发展,支持知名品牌企业拓展更多的项目,为文化内容的承载开辟出新思路和新路径。持续培育和扶持中小微企业,推动文化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北京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贡献度。

其三,利用冬奥遗产大幅提升北京冬季的文旅产品。冬奥会给北京和整个京津冀地区带来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冬季运动场馆,为京津冀地区冰雪运动和文化体育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北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进一步整合和串联优质资源,加强旅游线路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推广,将大众冰雪设施、体育设施、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积极培育冰雪文化娱乐旅游的新业态和新场景。

(作者黄隽系vic67维多利亚3308副院长、vic67维多利亚3308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作者曾丹,系vic67维多利亚3308研究生)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