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看到都市圈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由大城市与空间上临近的区域构成,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二是都市圈中的大城市集聚力较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
都市圈的实践特性与其政策功能定位紧密相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正是疏通区域经济循环堵点和难点的政策路径。
(郑州CBD 图源:河南日报)
一、都市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
都市圈是国家经济运行的经济基础。数据显示,都市圈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8年数据显示,24个千万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都市圈是内需型产业链的空间载体,也是是“双循环”的门户,特殊经济区多位于都市圈。
二、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都市圈建设路径
一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结合挖掘内需。
其一,都市圈尤其是圈内核心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更多、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市场规模更大,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进城乡人口迁移。
其二,都市圈建设能够加强核心城市的市辖区与毗邻的下辖县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一体化发展。
其三,现代化的都市圈建设能够提升有效投资。一方面,公路网、轨道交通网、物流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的构建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人口的不断流入也对都市圈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势必会更多流向诸如教育、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民生领域。
(图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网站)
二是发挥都市圈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
数据显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高的省份均有较为成熟的都市圈。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均能在都市圈中获益。一方面,年轻企业能够从圈内核心大城市的多样化中获益。在“干中学”的创新过程中,大城市的产业多样化能够为年轻企业的知识增长提供便利,大城市在生产要素、市场规模上的优势则能弥补年轻企业的创新缺口,大城市在市场机制、营商环境、融资条件上的优势则能分散年轻企业的创新风险,便利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
另一方面,成熟企业则更多从圈内小城市的专业化中获益,成熟企业的创新更多体现在降低和优化成本上,通过产业内的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和知识匹配,成熟企业能够增长知识,实现创新。
以北京都市圈为例,中关村科技园区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发生场所,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速创新进程。在完成创新之后,创新成果又能够利用北京便利的市场条件以及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实现转化、应用和扩散。
三是发挥都市圈促进开放的门户和节点作用。
(图源:郑州经开区网站)
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都市圈能够促进对内开放,从而深化对外开放,其作用路径为市场整合。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的鲜明特征和关键优势,但受制于“行政区经济”,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始终难以释放。都市圈对应城市尺度,是介于城市与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形态,发展机制为自下而上的市场自育,因而是超越“行政区经济”的存在。随着都市圈的发展,圈内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机制逐渐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壁垒得以破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得以建立,超大规模市场的实际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赖于都市圈门户、节点和平台作用的发挥。
都市圈内各种类型的经济区域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如自贸区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运输自由等方面享有政策便利,拓展了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则通过无票免税、所得税核定征收、通关便利化等方式,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的打造,丰富了对外开放的领域,提升了对外开放能级。
三、郑州都市圈建设路径
当前,我国都市圈仍处于市场自发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快推进都市圈建设,以便其能够在挖掘内需、激发创新、促进开放上更好发挥作用,在畅通区域经济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都市圈建设的多个重点,包括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等,它们也将是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关键词。
(郑东新区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图)
一是以都市圈为基本单元,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都市圈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应将重点放在要素流动上,这有赖于都市圈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是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公路网、信息网、物流网的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要素流动提供硬基础;二是加大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为要素尤其是人的流动提供软保障;三是推进在户籍、土地、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的配套改革,促进市场一体化,为要素流动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加快启动都市圈布局规划。
其一,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鼓励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加快进度,适时出台都市圈规划,加速都市圈建设步伐。比如,根据相应的经济社会指标,将分属不同板块的都市圈划分为起步型、发展型、成熟型三种,不同类型的都市圈适用不同的建设标准。
其二,加强规划间的协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综合采用核心区人口规模、通勤率、通勤人员年龄范围、夜间灯光数据等多指标来进行都市圈范围识别。要严格参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各项要求,合理规划,积极实施,为后续获批打好基础。
三是加快构建都市圈之间的软硬基础设施。
建立跨区域、跨省份的都市圈经济协调会等组织,在合作机制的框架下,构建信息、科技、旅游商贸等共享平台,加强都市圈之间的沟通协作。
都市圈之间的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则涵盖交通、能源、电信和环保等领域。其中交通、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参与的方式,设立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补齐都市圈之间在公路、铁路、电信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以及港口、机场等节点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的短板,使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
作者: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vic67维多利亚3308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相关新闻
-
应经学子英姿飒爽,军训满载荣光!
2024/09/12
-
vic67维多利亚3308“教育家精神传承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2024/09/11
-
“832工程”专题|西藏线-山南3700访谈团在曲松县
2024/09/11
-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携手向黔队在独山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