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抉择,更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明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征与新目标,“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个大文章”,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征
长期以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从毛泽东同志对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思考,到邓小平同志统筹沿海与内地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研判,区域协调发展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顶层设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并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新时代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环境、新挑战,其所具有的空间性、功能性与均衡性等基本特征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空间性。任何经济行为归根结底都立足于空间之中,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子集,天然具有空间性的特征。在新征程上,经济活动的空间产生了若干新变化,这也就催生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空间性。其一,城镇化革新空间经济格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日益攀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城镇已然成为国家经济运行体系的重要支撑与经济活动的主要发生地。不同于过去数十年间的“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基本实现城镇化的“城市中国”将会是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绚丽舞台。其二,数字经济拓展经济空间范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所指出的,数字经济是促进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在突破传统要素市场束缚的同时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其所涵盖的空间既包含了现实世界,也囊括了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平台,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所讨论的空间范围也将随之延拓。其三,治理体系优化赋能空间尺度细分。空间尺度细分的现实必要性由来已久: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区域化特征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细化大尺度区划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行业的国家,大尺度下区域管理的难度与成本较高。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不断优化,空间尺度的细化逐渐成为可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单元亦能够不断缩小,并通过在原有大板块和大经济地带范围划分的基础上增加跨区域、次区域等规划来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功能性。过去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性往往体现在区域产业发展中,也即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区域产业功能结构。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将在综合考量类型区与系统区的空间划分的同时将功能性延展至生态保护、国家安全等更多领域。以主体功能区为代表的类型区是一种静态排列的空间划分,相同类型区内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基于这一相似性,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同类型系统区实现特定环节的优化。系统区划分时并不强求各区域在自然与经济特征上的一致性,而更侧重于将区位相近、相互联系紧密的区域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以期实现特定的区域发展目标。系统区的两个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与粤港澳大湾区,前者将侧重于流域内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后者则肩负着推动香港与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任。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均衡性。囿于特定的社会与政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运行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少数区域率先发展的倾斜性战略亦逐步转变为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精准扶贫”是上一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均衡性的体现。依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其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通过可持续减贫来实现区域间发展的相对均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当下,区域协调发展将转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也即使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各个区域的全体人民、使发展的成果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分享。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目标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时俱进是区域协调发展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战略定位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目的,而是为实现区域“普遍沸腾”而实施的一种发展手段,是国家全局发展的一个子课题,同国家整体战略是局部和全局、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根本目的是服务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区域协调发展锚定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基本事实,着力推动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经济关系与发展时序等多方面的协调,助力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协调、区域发展水平趋近、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适度均衡、人民群众福祉趋于均等化,与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长期目标高度一致和有效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新征程上,必须在坚持四大战略的同时综合考量时代底色与发展现状,打好打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地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其一,实施均衡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格局的持续优化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应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处理好各区域各板块间的互相关系。
其二,强化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经济带支撑。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是新征程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强化不同类型战略功能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赋予特定系统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等多领域任务,探索地区类型各异的发展新范式,进而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其三,完善新型城乡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在新征程上城镇化将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本源动力,应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实施构建创新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与低碳城市试点等政策,能够有效增进发展动能、强化发展活力、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不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破解城乡二元分割难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遵循,注重生态环境体系的构建,做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其四,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新征程上创新将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将主要竞争力从以劳动、自然资源为主转向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选择与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及其衍生出的数字经济正悄然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科技化与数字化是不可逆的全球潮流。数据这一新要素的加入将革新传统要素市场、改变固有经济发展格局、创新区域发展范式。想要在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活力,扎实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作者单位:vic67维多利亚3308)
相关新闻
-
应经学子英姿飒爽,军训满载荣光!
2024/09/12
-
vic67维多利亚3308“教育家精神传承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2024/09/11
-
“832工程”专题|西藏线-山南3700访谈团在曲松县
2024/09/11
-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携手向黔队在独山
2024/09/11